语言
首页 > 信息披露 > 中心动态

国际文交所董事局主席尹满华:共享经济告别野蛮迈向理性



2015年被称为是中国共享经济的元年,以共享单车为代表,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甚至共享板凳等等五花八门的各种能或者不能“共享”的业务都一拥而上争抢市场风口,这一年同时也是共享经济野蛮生长的一年。而随着市场热潮的褪去,数百家共享单车企业倒在大浪淘沙的红海竞争中,由OFO和摩拜形成的双寡头格局也在资本煺潮中轰然倒塌。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这些新兴的共享业务也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甚至就连滴滴打车的共享模式也因为安全事件影响而备受质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无论是创业者、投资者还是用户,都开始逐渐转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共享经济这个新生事物。


近日被视为共享经济继Uber之后的另一大独角兽WeWork的延迟IPO更是为共享经济领域再次泼了一盆冷水。由于盈利能力遭到投资者质疑,衆创空间鼻祖WeWork的母公司We Company可能搁置其IPO计划,因为如果强行上市其市场估值可能会从470亿美元大幅下调至200亿美元以下。作为一家共享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腰斩,确实令不少人大跌眼镜,这也进一步推动市场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共享经济行业。


但市场回归理性是否意味着共享经济将走向消亡?至少在中国,行业以事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进入2019年来,共享经济行业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可持续的姿态延续着发展的势头。街头的共享单车再度色彩斑斓,悄然涨价的共享充电宝逆转成为共享经济中首个普遍盈利的产品。在行业看来,告别野蛮增长的阶段,共享经济在中国正在以一种创新经济模式的身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推崇。自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从这些足以看出共享经济的重要性,也预示着共享经济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达到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2015—2018年,网约车用户在网民中的普及率由26.3%提高到43.2%;在线外卖用户普及率由16.5%提高到45.4%;共享住宿用户普及率由1.5%提高到9.9%;共享医疗用户普及率由11.1%提高到19.9%。此外,《报告》预测,未来三年共享经济整体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在稳就业和促消费方面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稳就业和促消费,正是国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这也是市场认定共享经济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的主要塬因。


当然,共享经济在未来也存在着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是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共享经济属于轻资产行业,在热潮出现后,大部分共享经济平台会涌向技术门槛较低的业务和领域,这导致了短期内一拥而上,然后很快经历行业整合的现象,在资源浪费的同时,破坏行业格局,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第二是商业模式不清晰。基本上所有共享经济领域的企业都缺乏有效的变现模式和盈利能力,即便是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一些企业也都经历了漫长的资本“输血”过程,在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如果不能找到盈利模式和变现模式,在资本撤出后,必将难以为继。第三,就是技术应用以及资源掌控能力不足。共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对接实现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如果企业不能将共享经济模式与新兴技术实现有机结合,对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运营,那麽在安全保障、诚信体系、信息公开、用户体验这些共享经济最核心的领域,也很难有好的表现,也就很难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不过回到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不论困难和问题如何多,但共享经济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相吻合是毋庸置疑的,而依托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共享经济在中国也确实拥有足够广阔的成长空间,随着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共享经济应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日期:2019年10月03日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栏名:神州华评

撰文:尹满华 国际文交所董事局主席

上一頁

下一頁

< a href=' '>网站对话
< a href='https://en.live800.com'>live chat